福建省首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现代世界的醒世恒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发布日期:2020-09-15点击:[]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世界的醒世恒言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王福民/

提 要: 1848 年 2 月底,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 ( 以下简称 《宣言》) 在伦敦首次出版。《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宣言》系统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由来、现代性特质、阶级对立及其斗争结局;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趋势; 深刻阐明了共产党的宗旨、先进性及其自身发展逻辑; 高度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革命性与科学性; 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文化观念的存在论基础与价值论立场。《宣言》是现代世界的醒世恒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变,《宣言》的真理性光芒就不会磨灭。


关键词: 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现代世界; 历史规律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共产党宣言》( 以下简称 《宣言》) 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示了共产党人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此有了科学的理论旗帜。《宣言》发表迄今的 170 年,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运动结合引发的现当代人类史上惊天动地的大剧变。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宣言》以多种语言文字译本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与主要观点传播到全球各地,传播到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与实践之中,也传播到资产阶级政客、思想家、文化学家的头脑、语言与文字中。其间,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江山,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其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开创了现时代独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 13 亿多人口的中国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把曾经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推进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全新阶段。现在的社会主义中国正以空前巨大的活力和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其坚定的步伐无可阻挡。事实胜于雄辩,历史不可抗拒。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遭到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各个方面、各种方式的反对、否定、诋毁与肆意歪曲。现在,人们已经不得不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强大生命力了。

《宣言》客观评价了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局限,第一次振聋发聩地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并将这种必然性的科学论证公诸于世。

尽管 《宣言》问世前的 300 多年间,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持续的无情的批判,并天才地构思与描绘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压迫的千年天国。但由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基于道德激情,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建构是基于头脑的设计; 他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运动逻辑,不了解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与历史使命,不能找到开辟走向未来社会的现实道路; 以至于他们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面前显得苍白与幼稚。更是由于资产阶级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创造了空前璀璨的人类文明,以至资产阶级政治家、经济学家、宗教家、哲学家、文化学家等等的资产阶级代言人断言,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人类社会的顶峰,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家庭关系、政治制度、人权、民主、自由等是人类的永恒价值。

《宣言》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立足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说明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生成与发展,从资本主义时代主要的经济结构与交换方式说明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结构,以此为基础进而剖析资本主义的政治结构、精神文化结构,深刻揭示并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一语惊醒梦中人,揭穿了粉饰与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形而上学迷梦。

首先,《宣言》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02) 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与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形成的。在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在封建的生产关系已不适应而且成为日渐发展起来的生产力的桎梏的时候和地方,孕育滋生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 从这个市民等级中产生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在资产阶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纳税的第三等级; 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 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2012: 402)

《宣言》依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特点,揭示了资本的运动、社会关系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以往各个社会形态的最显著的特征。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乃至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03—404) 资本主义时代的这种变动性特征,本质上植根于资本逻辑。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它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已经成为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2001: 180) ,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动性。

《宣言》揭示的资本主义时代变动性特质表明: 其一,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结晶体,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其二,其变化过程蕴含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也蕴含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其中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力与高度发达而完备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其三,无论资本主义社会在何种历史阶段上出现的任何所谓的新变化,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内在规定性就依旧保持着。

其次,《宣言》客观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自确立以来,就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批判。但由于这些批判的理论方法与价值立场之不同,其中大多数批判与其说是革命的,不如说是保守的。以往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义愤填膺的道德化批判,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曰 “几代”社会批判学家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的非人道化进行了批判,西方 “马克思学派”对资本主义做出了 “病榻旁的医生”式的批判,西方流派纷呈的后现代主义或后马克思主义或消费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 “文本游戏” 式的解构,时下声名鹊起的 《21 世纪资本论》对现代社会进行了隔靴搔痒式的批判性 “审视”,如此等等。

与上述所有批判不同,《宣言》分析、评价与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基本立足点是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据此,《宣言》首先历史而客观地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开拓了全球性世界市场,推动了生产、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的巨大发展; 它挖掉了古老的封闭的地方性历史的基础,推进了全球性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 它建立了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与经济、政治统治以及统一的世界性文化; 资产阶级极大地解放了封建桎梏束缚下的人,它抹去了过去一向受人尊敬的职业的神圣灵光、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面纱,它把往日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把以往社会各色人等变成了自由出卖自身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总之,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 参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03—405)

再次,《宣言》论述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面对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与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辉煌与文明,资产阶级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诸种代言人看到并得意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与不可超越性。与此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深刻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科学揭示并阐释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05—406)

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实现与自然界必然性的实现是不同的。自然界历史必然性的实现,是一个客观的自组织过程。社会历史进步必然性的实现则不同,社会历史过程是以人为主体、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为内容的辩证过程。没有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实践参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就是无,其必然性的实现,就更是无从谈起。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悲哀就在于他们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主体定位于社会天才、资产阶级中精英、政治家与产业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社会批判学家、后现代主义者等的社会批判之所以于事无补,也在于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解构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框定在观念化的 “人性复归”“异化批判”“交往理论”“文化认同”“文本游戏”等等之中。这是一种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主体的观念论方法。与此相反,《宣言》立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立足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中活生生的劳动者阶级,寻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主体。《宣言》指出: “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12—413) 这就从社会结构的深层揭示了无产阶级是担当实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主体,进而将资产阶级灭亡与无产阶级胜利的结论置于社会主、客体内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

最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并不能改变它必然灭亡的命运。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所谓的新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之勃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矛盾相对缓和,经济危机周期相对延长且阶段性界限变得模糊,脑力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重大幅上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国际超额剩余价值的攫取日益普遍,国内工人阶级生活与工作环境相对改善,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信息化网络化生存模式全球性铺开。于是,西方国家的教授、学者、思想家、政客纷纷著书立说,大幅度阐释或过度诠释这些 “新变化”,宣称各种新时代与新福音的降临。

上述新情况、新变化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确实为资本主义社会和整个世界带来了新气象。问题在于,在这些新气象背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由此产生的痼疾与深层次问题不但没有解决或得以遏制,反而急剧膨胀、变本加厉地向全球扩展。过去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全球性灾难且不必说,仅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以来,1994 年美洲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全球性问题,拉美自由主义给这些国家带来的经济社会困境,南斯拉夫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和叙利亚战争,对这些国家人民造成的短期无法解决的苦难,此起彼伏的局部战争带来的难民问题对欧洲的波及,当下霸权主义、日本军国主义、韩国部署 “萨德”问题对亚洲和平构成的现实威胁等等,这些都是以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为表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全球化展开。当代资本主义发达的私有制与发达的全球化高科技化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导致全球化的两极分化、全球化的经济政治矛盾、全球性的安全威胁、局部战争的全球化灾难。由此可见,所谓的 “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网络时代”“虚拟社会” “大数据时代”等等都不过是现代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阶段性、局部性变化,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也挽救不了现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由此可见,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科学判断就不会过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时代意义与伟大价值所在,这也是当代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政治家、文化学家、意识形态家及其各色代言人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制造马克思主义 “过时”的神话之重要原因。

这当然不是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明天就要崩溃,这种趋势的实现将是一个辩证曲折的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其必然灭亡的实现趋势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状况与社会主义制度比较优势的历史展开状况。“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2012: 3) 这就是说,只要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与调整还能容纳其生产力的发展,它灭亡的趋势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同时,只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现实性上还没有从总体与具体层面获得绝对的优势,资本主义这具开始腐朽的躯体还将苟延残喘下去。总之,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趋势是必然的,但其必然趋势的实现绝不可能是一个短暂的线性的过程,此过程具有的复杂因素与主客条件自有其生成逻辑而不是主观任意的。历史进程之辩证法就是如此。

《宣言》首次揭示并论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阶级基础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之本体论逻辑与价值论根据。这是各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科学指南,也是从理论与实践方面防止党蜕化变质的长鸣警钟。

共产党是现代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其先进性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文化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价值指向是始终代表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代 “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10—411) 可是,由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及其经济剥削与政治宰制,无产阶级的地位却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 “最下层”。这决定了如果不颠覆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整个上层建筑,现代工人阶级 “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几千年来私有制之最发达、最完备、最高级的形态,由此决定着代表私有制最后形态的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完备性与顽固性。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复杂性、艰巨性及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性; 决定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必须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动员最广大的人民力量。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11—412)

无产阶级解放,不仅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组成最强大的队伍,而且必须要有空前卓越的 “大脑”。为此必须组建由掌握科学理论、把握运动方向、代表人民利益、始终坚定推动前进的现代性、先进性、革命性政党。这是共产党诞生与存在的本体论逻辑与价值论诉求,也是无产阶级解放、共产主义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合法性所在与现实性根据。

《宣言》指出: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13) 这就从本体论层面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无产阶级运动的客观联系与内在逻辑,也从价值论维度揭示了共产主义实践必须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真谛。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朝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关键在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没有在艰苦复杂的伟大斗争中最坚定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先进而坚强政党深入实际、把握主客观条件、根据实践内在逻辑进行组织、发动、指挥、领导,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若要取得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证明,没有先进而坚定的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没有列宁领导的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党,俄国十月革命之成功,其随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强国的建设成就则是无法想象的,而后期苏联解体以及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思想之涣散、先进性之消弥与实践定力之丧失; 同样,没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发动,“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等等,都将无从谈起。

从根本上说,共产党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坚定性及其高超的领导力在于其理论的先进性。其理想之崇高,信仰、信念之坚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之正确皆源于此。共产党人理论的先进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旨归,科学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逻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规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及其自身建设规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共产党,其优越于其他政党的地方,就是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条件、发展逻辑和一般结果,即理论的先进性。

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先进性在价值立场上的表征。《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不同于其他政党的地方只是: “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 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13) 这表明,共产党人不是特殊的利益集团,而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与坚定实践者。

根据唯物史观,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各个世代的劳动阶级是生产力结构中的能动的决定性因素。最强大的生产力是劳动阶级本身。以劳动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革命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所谓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归根到底是发动、组织、带领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实现自己的利益。代表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自由解放、幸福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与价值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实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根本特质,也是共产党不同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本质特征与总体性优势。《宣言》揭示并阐释的共产党人的这种先进性质是检验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也是判断共产党及其事业存亡成败的基本逻辑。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共产党,具备了这种性质,其自身及其事业就能够保持生机、无往不胜、蓬勃发展。反之,其先进性一旦蜕化变质而丧失殆尽,必将功败垂成,直至丧身亡党。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及其举世瞩目的辉煌伟业与苏东 “剧变”的历史悲剧就胜于雄辩地证明了这个逻辑。

纵观人类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不仅是近现代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共产党发展史、世界政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由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近九千万人的大党,它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它创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一个在帝国主义列强 100 多年掌控与蹂躏下的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建设、发展成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试问,这是当今世界哪一个政党可以望其项背的呢?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如此蓬勃发展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保持与发扬 《宣言》所阐释的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与世界上任何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特点和最大优势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与强大生命力的本质内核。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极其艰苦的历史环境中披荆斩棘、由弱变强、发展壮大,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根本奥秘就在于其把理论的先进性融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在于其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人民幸福的伟大本领。

回顾历史,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理论先进性与实践人民性相统一的优势,就在于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判断、研究、解决军事问题、战争问题的看家本领。通常,人们只知道毛泽东不会打枪、不是将军,却有着其同时代所有将军、元帅们无与伦比的驾驭军事、领导军队、指挥战争的奇特能力与高超艺术,却不知这种伟大能力与高超艺术形成之奥妙。其实,这种高超的能力与艺术就源自于毛泽东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试问,舍此,毛泽东何以能写出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论》《实践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旷世经典呢? 在毛泽东身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是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为根柢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所谓的精英、“公知”、文艺界名流、媒体精英们所诋毁、否定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以辱没、丑化为中国革命与建设贡献巨大、甘洒热血,甚至牺牲生命的革命领袖、人民英雄与社会楷模为能事。事实表明,这些浅薄之论与恶意偏见,之所以遭人唾弃,始终不得人心,不是偶然的。试想,如果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一旦失去党的领导,后果将会如何? 邓小平指出: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对党的领导,而没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 ( 邓小平,1994: 391) 失去社会主义制度,当代中国也不可能获得如此举世瞩目的发展。邓小平此论,诚为一语中的金石之言。

同样,党内出现的蜕变腐败官员,其蜕化变质与其丧失党的先进性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其腐败的过程,同时也是其日渐漠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革命理想日益丧失,为人民服务宗旨逐渐抛弃,沦为与民争利、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过程。

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和坚持与加强党的建设之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也是保持、巩固与增强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法宝和优良传统。越是面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越是面临新的历史挑战与新的时代性难题,越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越是坚持与加强党的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与强大武器。

《宣言》指出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源于现实、植根实践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同时,深刻揭露了现代资产阶级文化观念的存在论基础及其意识形态实质。《宣言》问世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传播、研究、阐释过程中,观念论的幽灵始终或隐或现地游荡着。马克思在世时,就有德国评论家把马克思 《资本论》的方法理解为黑格尔的 “诡辩”。19 世纪 70 年代末,法国出现过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所谓青年 “马克思派”。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初期,有思想家理想化地理解无产阶级民主,批评列宁立足当时俄国实际把实行阶级民主同对反动派的专政结合起来的实践举措。卢卡奇立足黑格尔哲学,观念化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他的核心范畴 “物化”“主体”“客体”“总体性”等都拖着黑格尔哲学的辫子。德国的 “马克思学家”朗兹胡特、迈耶尔等人立足伦理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美国的悉尼· 胡克把马克思描述为道德批判家。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则把马克思定位于社会批判家,并宣称要以现代科学、知识、兴趣等意识形式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的 100 多年来,包括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脱离实践,立足书斋,根据某种思想体系或某一文本,概念化、符号化、词语化地研究与阐释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成为某种时髦。其中,站在黑格尔哲学必然性上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性者有之,以康德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有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或 “马克思学” 的某一文本或观点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有之,以浪漫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有之,用各种名词命名或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之,甚至以青年黑格尔派中施蒂纳的个人主义或虚无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也成了 “新”发现。如此种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化、文本化的理解与诠释,本质上都不可能达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解。后现代主义者德里达说,“如果说有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我永远不打算放弃的话,那它决不仅仅是一种批判观念或怀疑态度”,它甚至更主要的 “是要导致所允诺的事变,或者说行动、实践、组织等等的新的有效形式”。

( 德里达,1999: 127) 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理解上,德里达的深刻与高明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申明自己的理论根源与特质的呢? 《宣言》指出: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13) 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 其一,共产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产生于某种思想体系或某个天才的头脑,而是根源于现代社会实践。其二,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封闭的教条,它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工人阶级政党的发展及其实际执政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其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基础主要不在文化观念层面,而在现实世界的实践过程。这是对那些蛰居于书斋中,沉迷于以生编硬造抽象的概念、词句、符号来 “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专家”们的当头棒喝。

第一,全部历史与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以现实的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改造现实世界、解决时代问题与现实矛盾的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是一个包含复杂矛盾系统的永久性敞开过程。任何真理性思想、科学理论都不仅根源于社会实践,而且只能是现实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本质关系的逻辑再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不是应然的思考或设计出来的理想,而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运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也是 《宣言》的理论逻辑。无产阶级解放的现实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产生的源泉,是检验、推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动力,更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价值功能的终极归宿。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本质上不是思想活动,而是实践运动。离开实践,把人的解放仅仅理解为从某种观念或词句中解放出来,那么这种 “解放”就是废话! 实际上,即使是解放活动的发生,也是 “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154) 虽然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史的优秀成果,但这只是 “流”,而不是源。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实践运动。没有 19 世纪欧洲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就不会产生马克思主义。

第二,共产主义实践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此过程本质之逻辑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各国国情的不同,时代问题与矛盾的转换,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变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特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史。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 19 世纪 40 年代无产阶级解放的实践需要,创立和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内在逻辑,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列宁正是立足帝国主义时代的矛盾与俄国实际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少数国家首先成功,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正是根据中国革命实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正是立足于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新实践,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时代新问题和新实践,立足科学技术新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以改革、党建、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为中心,不断探索和突破性破解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重大而根本的问题,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时代。

第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与发展,是 《宣言》问世 170 年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导,也是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人类发展、造福世界人民的伟大文明成果,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新发展,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都具有全新的文化意义与重大的时代价值。

《宣言》深刻揭露了现代资产阶级文化观念的存在论基础及其意识形态实质。根据 《宣言》精神,其一,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迄今,凡是回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所谓文化批判,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宣言》指出: 在所有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运动中,共产党人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14) ,资本逻辑之本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资本主义灭亡,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废除。随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解体,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支配、对人的宰制也将解除,与此相适应,各种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也将丧失其存在论基础与价值论根基。历史地看,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尽管他们以革命家、批判家、哲学家、宗教学家、文化学家、文论家等面目出现,但在他们喧嚣的批判对象中,没有一个真正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问题的。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亚当·斯密到庸俗经济学家萨伊、魁奈、穆勒,以至现代的熊彼特、哈耶克、弗里德曼,从汤因比、亨廷顿到吉登斯、哈贝马斯、鲍德里亚乃至众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从丹尼尔·贝尔到罗尔斯、福山等,他们批判资本主义失业、财政赤字、收支失衡,批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分配不公、生活异化,批判官僚制、科层制、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批判资本主义缺乏正义、公平,批判消费社会、消费符号,解构文本、批判宏大叙事,如此等等。但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批判中,唯独不见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批判。由此可见,回避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的种种所谓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质上都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肯定与辩护。《宣言》为我们辨识当今纷繁庞杂的资本主义批判之价值取向,提供了一面镜子。

其二,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模式、文化观念,本质上是一种虚假幻象。《宣言》指出: “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02) 现代西方政治家、思想家标榜与推崇的所谓西方民主、多党制,普选制,本质上是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实际上,多党制也就是两党制,其实质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实行统治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在 1872 年德文版 《宣言》序言中强调,巴黎公社经验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377) 历史与现实表明: 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照搬资本主义政治模式来达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的。时下某些无视当代中国实际与社会形态性质,主张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宪政、普选制的观点与主张,理论上出于形而上学的偏执与自卑的奴性心理,实践上客观地充当着国际资本政治霸权的文化奴仆。重读 《宣言》,其价值立场便昭然若揭。其实,现代资产阶级的民主与国家模式早已沦为过时的陈规旧制。为此赞美的观点,也已是逆历史进步的陈词滥调。现实表明,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不仅根本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制度安排的痼疾、困境,例如危害人类的全球性霸权及由此引发的战争罪恶、人民苦难等,反而日渐加剧着内生于此制度的毒瘤之增长与扩散。

如果说与前现代社会相比,或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政治体制还闪烁着历史进步的光辉,那么,在资本主义私有制高度发达、资本逻辑肆虐全球、霸权主义与战争灾难危害人类的今天,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宪政、普选制已经成为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画。回顾历史,资本主义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近现代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一百多年的侵略、掠夺与肆意蹂躏; 试看现实,饱尝西方人权干预的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巴勒斯坦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苦难,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联合结盟对中国的威胁。这些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霸权主义与人权干预的杰作,真的还在确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吗? 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大话背后的资本逻辑霸权吗? 现实还表明,资本主义这种国家制度与所谓的民主、人权、普选制政治模式不仅并非是美好的人间天堂,而由它筛选出来的治理国家的领导人也已不再是具有优秀德性品质、丰富政治实践经验、创造性政治远见与现代治理能力的超拔英才,而大多是一些缺少政治治理经验、缺乏政治与现代治理国家远见与谋略,德性、人品、能力备受质疑的贪婪冒险的资本家与二三流政客。

其三,《宣言》揭示了自由、平等、人权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自由就是资本的自由,就是自由贸易。“买卖一消失,自由买卖也就会消失。关于自由买卖的言论,也像我们的资产者的其他一切关于自由的大话一样,仅仅对于不自由的买卖来说,对于中世纪被奴役的市民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共产主义要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本身这一点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16、421)

当然,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模式,并不意味着要回到专制。“一个人宣称自己是立宪制的敌人,并不见得自己就是旧制度的朋友。”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2012: 375) 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并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进而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乃至阶级存在的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的阶级的统治。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是旧制度意义上的专制。相反,那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2012: 422)

《宣言》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人权、平等、自由的存在基础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所谓的 “普世价值”既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又是维护与粉饰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穿着华丽的文化外衣,为的是将现代资本逻辑及其政治强权、军事霸权推向全球; 它带给现代世界的绝不是美妙的福音,而是全球性的贫富差距、连绵的战争苦难、对人类和平的危害以及真实的文化谎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2001,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012,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012,人民出版社。

德里达,1999,《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邓小平,199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马新晶)


·Abstracts of Main Essays·

Lasting Words to Awaken the Modern World:

Commemorating the 17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Wang Fumin

By the end of February 1848the Communist Manifesto (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Manifesto”) co-authored by Marx and Engels was first published in London. The mission of the“Manifesto”was to declare the inevitable demise of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The“Manifesto”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originmodernity characteristicsclass antagonism and the outcome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proletariat. It deeply revealed the movement law of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and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the victory of the demise of capitalism and the victory of socialismprofoundly expounded the Communist Party’s purposeadvanced nature and the logic of its own construction briefly outlined the practicalrevolutionary and scientific natur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profoundly revealed the existential premise and the value-based position of the bourgeois cultural concept. As long as the human society existsas long a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capitalist society remain unchangedthe light of truth in the“Manifesto”will not be obliterated.

The Problems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of Frankfurt School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Yang Xiaoqin

The consumption alienation of Frankfurt School criticized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waste of resources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the uneven distributionthe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the imbalance of social moral values and so on. But the thought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did not touch the social root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the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 theoretical weapon of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rootwhat cause problems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s the key to disclose the thought defect of Frankfurt School’ s consumption alienationand criticize the crisis problem of western capitalist society. It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China’s consumption in a socialist society.

Chen Chung-Hwan on the Problem of Separation in Aristotle

Tian Shufeng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hen Chung-HwanDas Chorismos-Problem bei Aristotelesshould be seen as the first monographywhich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 of separation in Aristotle’ philosophy. He does not only sort out the main viewpoints of Aristotle’ s ideas on the problem of separation between and the sensible substancesdifferent forms of separationbut also proclaims that Aristotle is not an opponent of Plato at all. Aristotle tried to propel and even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eparation raised by Plato. On the one handsome scholars recognize that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Chen to the problem of separation cannot be ignoredbut on the other handhis ideas about separation did not give rise to many discussions among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 In order to fill the gapthis article tries to present the main argumentations on the problem of separation in Aristotle’ s and Plato’ s philosophy according to Chen. At the meantimehis deficiency will also be pointed out.

160

(来源:世界哲学2018,(02),5-15+160。作者系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