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首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简介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


“生活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9月,原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属研究机构;2013年7月成为华侨大学“生活哲学与现代性研究中心”;2014年5月,经批准更名为“生活哲学研究中心”。2014年8月,“生活哲学研究中心”被为福建省首批16个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依托于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学院现有哲学、社会学两个本科专业,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哲学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和重点学科,哲学本科入选福建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许斗斗教授本中心现有专业研究人员45人;其中,本单位人员35人(教授19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有国外访学经历18人。研究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入选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5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2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入选泉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入选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百人计划13人、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团队5个。

近年来,本中心研究人员承担各类课题9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和青年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项,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14项,省部级一般课题30多项、校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各项经费支持700多万元;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国内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6部;获各类奖50多项;其中,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0余项。

中心资料室现拥有中文图书4500册左右、外文图书1600册左右、学术期刊65种约700册。其中,已拥有德文版马恩全集第二版(MEGA2)现已出版的51卷104册;正在购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续编》(1500册),以及古希腊文——英文、拉丁文——英文对照Loeb Classic西方古代经典系列(520册)。

本中心围绕“生活哲学”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形成“生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生活哲学与现代性研究”和“生活哲学与文化信仰研究”三个主要研究领域:

“生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立足现代生活,侧力于对当代中国问题的观照,深度开掘马克思原典的生活向度,厘清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原生形态和衍生形态的内在关系,开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域,展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于现代性生活的批判与建构功能。

“生活哲学与现代性研究”:一方面,立足中国哲学传统的现代开发,以激活中国传统智慧、解决当代生活的重大问题为价值旨归,从经典典籍的解读到现代生活问题的诊断,重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从现代哲学的生活世界回归,反观西方现代哲学的来路与问题嬗变,深度把握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与症结,凸显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下的生活哲学转向,开辟以自由、幸福为核心旨趣、以“个人”为载体的文化哲学新形态。

“生活哲学与文化信仰研究”:一方面,以生活的完整性、丰富性,以人的全面和自主发展为导向,扎根于人的感性生活,剖析与批判现代性境遇中充满的疏离、虚无、荒诞与分裂,建构超越“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的“生活美学”。另一方面,以闽台及海外华人宗教信仰为直接研究对象,从文化学、宗教学、宗教哲学、人类学等多层面、多维度审视与揭示宗教文化现象及其信仰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探求现实生活的幸福之路。